看了《新闻调查》-《假面下的叛逆》后,我震惊了:有的学生居然通过打架、恶作剧等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来获得存在感……!
诚然,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但作为老师,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为什么孩子会采取这种有可能会对自身产生不利后果的方式来获取关注和存在感?
还是孩子自己一语道破天机:老师只重视那些读书好的,根本不重视我们这些读书差的。甚至还叫我们滚到后面去……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管好班级、管好学生,一定不要歧视成绩差的学生,而且要从内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将他们与成绩好的学生一样对待,甚至还要因为他们在学习上有更多的困难而更多地关心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老师没有嫌弃他们,老师也一样关心他们,他们才会有存在感、认同感,而不必通过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极端的方式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实,作为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只要有考试,有评比,就会有好有差、有高有低,我们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成绩差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许多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此外,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评判标准,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评论